2022年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学术报告会通过线上(腾讯会议)方式顺利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2020级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李姝杰作了题为“美国支付结算制裁及中国应对研究”的学术报告,并邀请了法学院李晓玲教授进行评议。除本校学生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子参与了本次报告会。
李姝杰同学简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并梳理了美国支付结算系统的运作框架,指出支付结算系统、报文传输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是美国实施支付结算制裁的重要工具。围绕国外商品的购买流程,她阐述了支付结算过程是信息流和资金流交换的过程,支付结算制裁是对被制裁对象信息流和资金流交换的限制,美国支付结算制裁是对被制裁对象获得支付信息传输服务和资金流转服务的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化,支付结算制裁的高效性、精准性和低成本的特征逐渐凸显,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严格落实美国客户信息筛查的合规要求,使美国更有能力和意愿实施支付结算制裁。此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导致美国支付结算制裁具有不对等性,被制裁国难以实施反制裁。
为应对外国制裁,我国先后出台了《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和《反外国制裁法》,初步建立了反制裁法律体系,但在反制裁实施主体、反制裁具体措施、救济制度等配套措施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在提高人民币地位、去美元化和开发支付结算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实现替代美元和摆脱swift束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评议和互动环节,李老师从国际法上的合法性、我国反制裁法律体系及欧盟阻断法实践等角度,对研究报告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外校同学就美国对swift管辖权、我国支付结算系统、反外国制裁法的实际效果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次报告会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支持下圆满结束。